關於六脈神劍入門

正如這個網站名字一樣,我是一個想要前往投資世界的人,所以花了一些時間在閱讀。
因為自己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不管看過幾次還是會記不住,所以才建立一個網誌方便自己可以隨時查詢曾看過的資料。
同時間也可以分享給和我一樣還在努力學習的朋友們。

如果想知道文章更詳細的內容,文章下方都會附上來源。

建立的文章也會同步發佈至我的粉絲頁: 株式投資六脈神劍入門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假創投、假天使起底手冊



Photo Credit: Will Temple

作者蕭瑟寡人,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 個人臉書連結 。 費德智庫 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在一產業發展初期,時常需要借助國外之力。而在這過程之中,時常會演變成盲目崇拜,最後導致妄自菲薄。台灣新創界崇拜矽谷已是顯學,而隨之而來的,是對於世界其他國家與城市發展的漠視,以及對矽谷事物照單全收的坐井觀天之勢。
當「天時地利人和」,許多批矽谷羊皮之「創投」與「天使」便會蜂擁而至台灣撈一筆。尤其是在台灣這種認為只有白臉白皮才是正港外國人的地方,自然成了許多外籍人士詐騙的溫床。台灣自己詐騙集團之多,大部分時候人們根本無暇去理會在台詐騙之假「矽谷」投資人,造成受害創業家越來越多,很多人被騙了還不知道。
藉這篇幅,希望能以台灣創業家們討論如何保護自己。

假投資人的開場白

其實公式很簡單,就是會在一些公開場合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在矽谷有__年的經驗,管理過上__億美金的基金。我自己創辦過___間公司、在美國擁有___件專利。目前我是___基金的創辦人暨管理人。」
接著他會說:「我為什麼會來到台灣呢?因為台灣的人才、創意和地緣優勢,將會使其成為下一個矽谷!」(亂入:可是 智利 也是下一個矽谷、 墨西哥 也是下個矽谷、 美國密西西比州 是下一個矽谷、 北京 也是下一個矽谷,我看十年後每個城市每個國家都是矽谷了)
然後接著就來到重點了:「我的基金/公司將會在台灣定期舉辦講座和座談會,讓大家可以多了解創業和創投的秘訣。」(註:在此向您酌收門票 $500 -- $2000 新台幣元整)
是否似曾相識?

疑點一:莫名其妙的商業模式

要了解對方是不是賣假藥,首先我們可以先認真思考一下。
如果對方是一大牌基金經理人或連續創業家,為什麼會在一些充滿無名小卒的公開場合跟大家哈拉?如果今天是台灣的大企業和財團,請問你見過幾次王雪紅、見過幾次施振榮?又見過幾次資策會的執行長、中華開發執行長?
時間很寶貴的,當你生意做大的時候,自己的時間是一點都不能浪費。一位矽谷的重量級人物竟然會自己出席地球彼端的小型活動,其實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這種事情通常都會交給 Associate 或實習生去辦)
第二點很奇怪的地方就是竟然這位矽谷重量級經理人,光是基金的附帶權益金(carried interest)就是百萬美金起跳,你會去開課賺這種 500 塊、兩千塊台幣的門票嗎?

疑點二:完全不符合矽谷(以及美國)常態的作風

在台灣,請人出來講課給個車馬費、講師費、鐘點費甚至通告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這不是矽谷的文化,更不是美國科技業的文化。
美國科技業的文化裡,交流、講堂、座談會等算是公關性的活動。所謂公關性活動,意思就是重點放在長久的公關關係,而不是及時的金錢收益。因此,大部分的情況下,不管是邀請別人參加交流性的活動還是自己主辦活動,很少會跟參與者談錢。
你可能會問到:那要是別人邀請你去你認為很浪費時間的活動呢?
很簡單,就婉拒啊!如果你不想參加的活動,就算別人給鐘點費,還是一樣是浪費時間。如果有正事幹,很少會貪圖那點錢而去做自己認為很浪費時間的事情。如果覺得可以參觀一下但是卻不想自己出席,很多人就會派自己的助理去參加。
你也可能會問,那如果辦活動不收門票,會不會有很多雜七雜八的人來參加呢?
這也很簡單,就私函邀請啊! 就算你收門票,還是可能會有很多阿貓阿狗來參加。而試想,如果你今天辦的是一場高規格的交流活動,到場的都是有頭有臉的投資人和創業家,去跟人家收這一點門票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人家不想來,有沒有門票完全不會影響他的決定。
那為什麼在美國,很多人會去參加這些交流性的活動呢?
其實在美國,投資人和創業家,完全就是把這種公關活動當作在交朋友。今天若有基金管理人辦座談會,邀請你參加,出席是給人家面子,是一份人情。而別人請你參加交流餐敘,出席也是挺朋友的場,亦是一份人情。多捧別人的場,未來如果有需要別人幫忙(如需要別人引介、需要別人寫推薦函),別人才會相挺。
(當然,如果今天是開一系列的專業訓練課程,或是到學校裡面任職,那就另當別論了。)
從這個角度看來,這些自稱「矽谷經理人」的外籍人士主辦交流活動要收門票,這種作風從美國科技人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奇怪的。

起底技巧一:線上資料

既然有充分疑慮,現在該開始起底,看看對方到底是何方神聖?
這下我們走運了,因為 美國科技業算是線上資料建檔較完整、資訊較透明的產業圈 。
如果對方說自己在矽谷是重砲,那在美國,通常在 Crunchbase、AngelList 兩大資料庫上都可以找到相關資訊 。對方若說自己曾經投資過(或參與過那些知名公司),這些資料要登錄 AngelList,其他相關人士可以隨時認證或移除相關資料,若有糾紛時也可以向客服申訴;Crunchbase 雖然沒有認證的機制,但是卻像維基百科一般隨時讓大家可以編輯(並追蹤編輯),長久以來保留下來的資料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如果上這兩大資料庫,卻找不到具體的公司和合作人,這位矽谷大神就非常可疑了。生意做那麼大,卻沒有人願意幫他背書,不是很奇怪嗎?
再來,就是利用世界最大的職業社交網路 LinkedIn 進行起底 。在美國,大部分的專業人士都有用 LinkedIn,甚至很多人已經不交換名片,直接以互加 LinkedIn 來管理自己的各類聯絡人。
而用 LinkedIn,要找甚麼呢?
答案就是:找共同朋友 。
美國創投圈是一個非常緊密的圈子,知名的天使投資人、創投基金和私募基金之間不但合作關係密切、還時常交換資訊。
如果對方真的是矽谷大神,那 LinkedIn 上應該跟許多知名創投、投資人都已互加好友了 。
最起碼,我們可以嘗試搜尋 Union Square Ventures、Spark Capital、Accel Partners、First Round、First Mark、Andreessen Horowitz、Founders Fund 等知名美國基金的管理人和 Associate。
如果這位矽谷大神的通訊錄完全沒有這些人,那這個人可能根本和新創投資一點關係也沒有。
除此外,一些在台灣的假投資人會喜歡說自己有專利和美國知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如果造假還這樣說,基本上是自廢武功。
如果該人有博士學位,想必在母校系所網站上會有相關的校友資訊。除此外,博士一定發表過論文吧?用 Google Scholar 去搜尋學術論文馬上就知道到底是真是假。
而說到專利,不管是 Google Patents 還是美國聯邦專利局 USPTO 的 專利搜尋引擎 ,也馬上就露出馬腳了。
筆者在台北碰上幾位假扮創投的外國人,用線上資料庫去查馬上就發現對方的說詞與線上資訊完全不符。

起底技巧二:濫竽充數資歷

台灣有個陋習,那就是過於注重學歷和頭銜,因此只要看到國外耳熟能詳的一些招牌都不疑有他。這也是一些招搖撞騙的假投資人愛用的招數:拿一些濫竽充數的頭銜來騙人。
所謂濫竽充數的頭銜有那些呢?
這說出來,想必有很多人會很不開心,但是敝人還是得據實以告。美國其實有很多家喻戶曉的科技「品牌」,其實都是分散式的各地交流性社群而已。意思就是只要你高興,你都可以上這些組織的官網去註冊一個當地的分會(chapter),這流程沒有任何門檻,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該會的會長。
這些組織包括了 Startup Weekend、Startup Grind、TEDx、Founder Institute 等,都是屬於開放式、分散式的交流組織。當然,這些組織本身的立意良好,都是希望在每個城市促進科技和創業活動。但是,這類交流性組織跟「創投」和「天使投資」其實相差甚遠。
而很多假投資人會去蒐集許多這類開放式交流組織的「創辦人」頭銜,而事實上他也只是上了官網註冊了一個當地的分會而已,這些頭銜對於創業和投資來講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起底技巧三:基本的文化常識

第三種起底的方式,就是觀察對方的文化背景。敝人過去碰到的假投資人,很多為了混淆視聽,都會竄改自己的國籍。像是有人明明來自於中東卻說自己是南歐人、而也有歐洲人說自己是美國人。
如果自己稍微有點文化常識,馬上就會看出來為什麼會有人說自己是義大利人但是卻操著一口希伯來語?或是說自己是美國人,但是卻連自己來自於哪州哪城市都交代不清楚。
其實很多假投資人都以為台灣人缺乏文化常識,在造假個資時都沒有做好功課。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對方的國家和民情,其實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破綻。

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當然,台灣還是以認真做事的人居多。這次討論如何去起底,重點在於防人之心不可無,凡事謹慎行事才不會被有心人士佔便宜。

https://www.inside.com.tw/2016/08/17/seeking-the-fake-angel-and-ven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