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六脈神劍入門

正如這個網站名字一樣,我是一個想要前往投資世界的人,所以花了一些時間在閱讀。
因為自己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不管看過幾次還是會記不住,所以才建立一個網誌方便自己可以隨時查詢曾看過的資料。
同時間也可以分享給和我一樣還在努力學習的朋友們。

如果想知道文章更詳細的內容,文章下方都會附上來源。

建立的文章也會同步發佈至我的粉絲頁: 株式投資六脈神劍入門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破解期貨炒手的"搶錢遊戲"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出手如電,從出擊到結束戰鬥不過幾秒鐘時間;他們以小搏大,1萬元的“種子”或許能結出千萬元的碩果;他們一天的成交量可達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平均每天給交易所創造數萬元的傭金……。他們就是期貨市場的炒手,一群被業界追捧但異常低調的群體,在連續鍵盤敲擊中實現價值。他們的財富故事是否屬實?他們的“搶錢”模式能否複製?本報記者近日走訪活躍於鄭州市場的神秘炒手,撩開財富神話面紗。

一個職業炒手的自白

三月的下個下午,陽光暖暖地灑在未來大廈上某個房間的玻璃上,“初級炒單”,一個在某期貨交易比賽中嶄露頭角期貨炒手,很隨意地座在記者對面的沙發上,白淨的面孔,年輕的笑容,如果不是事先有過介紹,記者絕對不敢相信這個儒雅的帥哥就是那位叱吒風雲的大炒手。“初級炒單”姓李,在國內炒手最大聚集地“炒客論壇”中,這個ID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炒手的符號,其真名反而少人知曉。

“炒單”是期貨行業的一個專用術語,指的是期貨交易者利用期貨“T+0”的交易規則,以及可做多又可做空的制度,進行快速交易的一種方式,他們完成一次買賣少則三兩秒鐘,多則不過幾分鐘,10多萬元的資金一天可以做出數千萬元的成交量,日均交易100多次,在四個小時的開市時間裡幾乎每分鐘都在買賣,這些超短線期貨交易者就是職業“炒手”。

說起來難以置信,“初級炒單”成為炒手居然是被“逼上梁山”,他大學學的是軟體設計,2001年畢業後一直從事期貨軟體發展的相關工作,後因身體原因無法再繼續以前的打工生活。2007年11月下旬,他開始學習炒單,在他看來,炒單的人是自由的,身體不舒服時馬上可以停下休息,這符合他當時身體狀況。

“初級炒單”給自己定出了一個炒單的計畫:就是開始時每次只做一張單,且只做一個品種,他選擇了最活躍的白糖作為炒單品種,規則自己每天的最大虧損定為200元,如果虧到200元就停止交易。或許正是在開始前有了一個完備的啟動計畫,他在日後炒單生涯中心態非常平和。此後的炒單之路上,雖有一些波折,但炒單成績曲線卻反復向上,比如2008年春節後到3月底一個多月時間,他把帳戶上2萬元的本金翻了20來倍。

2008年下半年至今,白糖期貨的日間波動性趨小,但“初級炒單”的炒單技巧卻日漸成熟,每日交易穩定在100次左右,日成交手數在1萬張左右。一萬張是個什麼概念?按照當時白糖4000多元/手左右的價格計算,他一個人的日成交量就達到5000萬元,要給交易所送去4萬元的手續費!更為神奇的是,他是為數不多的從開始做期貨就賺錢,至今沒有賠過錢的少數炒手之一。

期貨炒單族的眾生態
3月23日,記者來到了未來大廈冠通期貨鄭州營業部,這裡是鄭州期貨圈炒手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鄭州炒單氛圍最好的幾家營業部之一。劉先生是這裡頗具知名度的炒手,他尊稱“初級炒單”為老師,稱是在他技術支援下學會炒單的,劉先生大學畢業後在某飼料廠工作,2004年正式介入期貨市場,籌集的2萬本金在入市兩周內即告虧完,隨後再借2萬元入市,到2004年年底又虧完……。

2007年初,劉先生重整旗鼓,再借 2萬元專炒白糖,終實現鳳凰涅槃,盈利達到7位數,個人期貨投資實現了200多倍的收益。說話之間,另一個炒手黃先生推門而入,寒暄中,記者隨口問他今天戰績如何,黃先生笑著說“賠了2000元”,不過旁邊的一位女士馬上“揭露”真相:“他今天本來計畫盈利2萬元,結果只賺了一萬八,所以他認為自己是虧了2000元。”黃先生也是一個一個成功的炒客,他2004年介入期貨市場,已經實現穩定盈利,日均交易100多次,談到成長的經歷,他稱自己是“跟著劉國禮老師學的炒單”。

黃先生話音未落,旁邊的一位女士馬上說自己跟著“黃老師”學習炒單,採訪現場形成了“師徒四代”共聚一堂的奇觀,不過“四代”僅僅是一個玩笑式的說法,他們四人中多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冠通期貨鄭州營業部負責人孔奇枝告訴記者,炒單群體中的傳、幫、帶現象非常普遍,炒手們也喜歡紮堆,他們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共同提高,成長中會少走很多彎路。

據記者觀察,炒手們以年輕人居多,他們精力旺盛,懷著一個財富之夢,以期貨為生,以炒單為樂。在未來大廈以及未來公寓內,棲息著國內眾多期貨公司,全國三大期貨交易所之一的鄭商所就在這裡。這裡被譽為中國期貨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炒客的水準也基本上能代表國內期貨界的最高水準。在期貨公司聚集效應下,未來大廈附近總是川流不息,或許你迎面走來的那個步履匆匆小夥子,心中就藏著一個偉大炒手之夢。

炒單現象因何而生

炒單現象產生的根源和土壤是什麼?股票中為何沒有這種現象?冠通期貨孔奇枝介紹,這主要是期貨自身特性所決定的。首先,期貨行情波動劇烈,短線機會多,國內期貨市場只有十幾個品種,卻有數百億元的資金出沒其中,行情波動劇烈,客觀上提供了很多短線機會。如果打開白糖期貨的分時走勢圖,你會發現它蜿蜒曲折又起伏不定,暴跌時如瀑布一落千丈,暴漲時如平地突起萬丈絕壁,而對於炒手來說,有波動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利潤。

其次,和股票只能單向做多不同,期貨既可以做多又可以做空,其雙向交易的特點讓行情無論漲跌都有獲利機會,大跌其實是期貨的大行情,這種雙向交易制度給炒手動輒創造了百倍乃至千倍的盈利的機會,更容易產生神話。

最後,期貨使用保證金交易,可以以小博大,這給了一些“窮人”實現夢想的機會。投資界有句行話:富人買國債,中產做股票,窮人做期貨。本文開始介紹的“初級炒單”,起家資金不過區區5000元,卻在此後短短兩個月裡實現了幾十倍的收益,期貨的高收益可見一斑。而期貨市場上,從一兩萬起家,最終博得百萬身家的炒手為數不少。

還有一點就是,炒單者可以規避隔夜持倉風險。由於大宗商品定價權一般在國外,國內期貨市場實際上僅是一個“影子市場”,常常跟隨外盤期貨行情走,極端時會因外盤劇烈變化而開盤就封在漲停或跌停,風險巨大。炒單著一般不持倉過夜,從而規避掉隔夜風險。

賺錢機器能否複製

那麼,炒單這種賺錢機器能否複製?“初級炒單”的答案是肯定,其實他自己就是一個成功複製炒單盈利模式的經典案例,而炒單手最早在市場出現大約在1999年左右,後來者多是在研究、學習前輩炒客的經驗上學習而成。從事期貨診斷的資深業界專家、冠通期貨交易診斷中心趙高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通過對期貨市場調查調查後發現,炒單手的盈利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尤其近兩三年,很多炒單手都是通過“拜師”學出來的。

趙高星介紹,如果從期貨交易收益的穩定性來分析,炒單是最穩定的。之所以這麼說,有兩點重要依據。首先,當一個投資者成為真正的炒單手之後,其投資收益幾乎不會出現反復,收益曲線是平滑穩步上升的。其次,炒單手的收益水準幾乎不受行情階段的影響,不論是震盪行情還是單邊行情,都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而其他的成功投資者往往只善於在一種行情狀態下獲得較好收益。

那麼,隨著市場炒手的增加,炒單盈利的機會會不會越來越少?趙高星傾向認為炒手多了,期貨行情會更活躍,活躍了意味著機會會更多,“期貨市場也是一個生態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有的物種都在進化,生生滅滅迴圈反復;所有的投資者都在進步,盈盈虧虧,沒有定數。”

既然有一套可複製的盈利模式,是不是一位元每一個投資者都有機會成為一名炒手?“初級炒單”認為,這是一個“99%的勤奮+1%靈感”的事業,有個人努力也要看市場時機,他開始學炒單時,就趕上了當時的白糖行情較為好做,但最近的波動就不好做了。據趙高星觀察,從大部分炒手的成長經歷看,達到穩定盈利一般需要兩年的時間。這一觀點也被鄭州市場的多位炒手所認可,但是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忍受兩年的成長期的煎熬?這恐怕是想成為炒客的人需要仔細思考的。

正視機遇中的風險

證券和期貨交易都有高風險性的特點,炒單本身的風險性在哪裡?趙高星的看法是,不論是證券還是期貨,其高風險的特點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是從哪個角度去研究這個問題,最後都很難避開一個也是人類永恆的難題——未來世界難以把握。如果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嗎?如果必須要做出精確的回答的話,顯然,預測一分鐘後會發生什麼要比一天后,更容易一些。炒單手的交易行為從表現形式上,恰恰符合了這一點,持倉幾十秒的風險要少於幾分鐘和幾個小時,依次類推。

趙高星統計炒手們的行為特徵後得出的結論是,炒單最大程度上回避了未來行情的不確定性,只關注當下、瞬間的確定性。很容易理解:快止損,一定是小止損,因為行情的變化需要時間。快止贏,一定是小盈利,單子最後是否盈利(注意不是盈利幅度大小),跟持倉時間長短沒有確定的因果關係。單對一次交易行為而言,不論怎麼說小止損一定不是壞事,小盈利需要積少成多才能獲得大收益,所以炒手需要一定的單量。

“初級炒單”的觀點是,一個想學習炒單的人必須做好歷程中各種困難的準備,思想和心理承受痛苦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因為經歷痛苦我們更加理性,因為理性我們更加成熟,最後我們是在用心靈進行交易,發現交易原來如此簡單,思想不為價格的波動而慌亂,心理也不會為虧損或贏利而懼慌不安,這時候你看到的將是更加廣闊的天地,收穫因交易而帶來的美好生活。

“初級炒單”告訴記者,他觀察的期貨炒手存活率一年內不超過5%,5年內不超過2%,不少炒手未能堅持到成功,已經被市場所淘汰。鄭州期貨界一位元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證券和期貨交易的本質是一種博弈,最終必然有勝有負,資本市場雖然經常產生勝利者的神話,但失敗者的痛苦故事其實更多,只不過少人關注。就像能登上奧運會領獎臺的,只是一個少數群體一樣,他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塔基。並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具備成為冠軍的所有潛質,盲目的模仿其實也是一種風險。記者 彭泓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27ab480100d0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