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A股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B股的定義
B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特種股票,它是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和買賣,在境內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1991年第一隻B股上海電真空B股發行。又稱境內上市外資股,是指在中國境內註冊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內外投資者發行併在中國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境內上市外資股採取記名股票形式,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買賣。
它的投資人限於:(1)外國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2)中國台、港、澳地區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3)定居海外的中國公民;(4)境內個人投資者;(5)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投資人。現階段B股的投資人,主要是上述幾類中的機構投資者。B股公司的註冊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內。
[編輯]
1、以募集方式設立公司時,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的條件:
- 所籌資金用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 符合國家有關固定資產投資立項的規定;
- 符合國家有關利用外資的規定;
- 發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不少於公司擬發行股本總額的35%;
- 發起人出資總額不少於1.5億元人民幣;
- 擬向社會發行的股份達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擬發行的股本總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的,其擬向社會發行股份的比例達15%以上;
- 改組設立公司的原有企業或者作為公司主要發起人的國有企業,在最近3年內沒有重大違法行為;
- 改組設立公司的原有企業或者作為公司主要發起人的國有企業,最近3年連續盈利。
2、已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資本,申請發行B股時,應具備的條件:
- 所籌資金用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 符合國家有關固定資產投資立項的規定;
- 符合國家有關利用外資的規定;
- 公司前一次發行的股份已經募足,所得資金的用途與募股時確定的用途相符,並且資金使用效益良好;
- 公司凈資產總值不低於1.5億元人民幣;
- 公司從前一次發行股票到本次申請期間沒有重大違法行為;
- 公司最近3年連續盈利;原有企業改組或者國有企業作為主要發起人設立的公司,可以連續計算。
3、境內上市外資股公司增資發行B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2)公司章程符合《公司法》和《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規定。
3)股東大會的通知、召開方式、表決方式和決議內容符合《公司法》及有關規定。
4)本次新股發行募集資金用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規定。
5)本次新股發行募集資金數額原則上不超過公司股東大會批准的擬投資項目的資金需要數額。
7)公司有重大購買或出售資產行為的,應當符合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定。
8)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要求。
=================================================================================
H股概述
H股,即註冊地在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香港的英文是HongKong,取其字首,在港上市外資股就叫做H股。依此類推,紐約的第一個英文字母是N,新加坡的第一個英文字母是S,紐約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就分別叫做N股和S股。
自1993年在港發行青島啤酒H股以來,我國先後挑選了4批共77家境外上市預選企業,這些企業都處於各行業領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增長潛力。到1997年底。已經有42家境外上市預選企業經過改製在境外上市,包括上海石化、鎮海化工、慶鈴汽車、北京大唐電力、南方航空等。其中有31家在香港上市,6家在香港和紐約同時上市,2家在香港和倫敦同時上市,2家單獨在紐約上市(N股),1家單獨在新加坡上市s股)。42 家境外上市企業累計籌集外資95.6億美元。
[編輯]
1992年底,國家體改委批准9家大型國有企業到香港直接上市,發售H股。當時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把香港作為我國企業的海外上市地。
2.在地理位置上,香港背靠大陸,文化背景和中國內地一脈相承,經濟環境和內地經濟走勢緊密徊連,這些條件都使得在香港上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3.在香港上市,有利於提高內地企業的國際聲譽,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編輯]
H股是我國通過香港這個國際資本市場進行籌資的主要工具,是解決國企問題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我國企業和資本市場走向國際的重要途徑。故而H股又稱國企股。H股作為香港證券市場的組成部分,其意義在於為中國內地企業開闢了一個展示自身實力的視窗,有利於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內地企業和巨集觀經濟進行深入瞭解,同時也是香港證券市場吸引國際投資者,奠定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一個重要市場。
[編輯]
回顧H股的十年(1993—2003年)發展歷程,可以說跌宕起伏,嗤盡冷暖。H股市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1993-1996年)期望很高,失落不小
在這一階段,指數曾於1994年9月達到1516.61點的階段性高點,隨後國際投資者對H股前景產生懷疑,逐漸看淡H股,恆生國企指數於1995年11月探至672.7點的最低點。
(二)第二階段(1997年)短期輝煌
1997年在H股歷史上是發展速度較快、籌資規模較大的一年,H股的產業佈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回歸效應及重組概念再次掀起了投資中國的熱潮。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包括H股在內的港股劇烈震蕩。
1997年8月25日,恆生國企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1727.01點,升幅超過同期恆生指數。這次暴漲為日後國企股的長期低迷埋下了禍根。
(三)第三階段(1998—2000年)重跌低谷,長期低迷
1998年以來,H股市場陷入持續低迷,儘管中間偶有反彈,但是,一直維持下跌趨勢。特別是1999年後,國企H股走勢與恆生指數發生明顯的背離。恆指在2000年已經衝破18000點大關,而國企指數卻不斷走低,跌至300餘點的歷史低位,平均市盈率僅為8倍左右。
(四)第四階段(2001年-2003年)柳暗花明,曙光初現
2000年4月,政府管理層頒佈了《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暫行辦法》,對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種類的政策性限制有所放寬。即已發行H股的上市公司可以在A股市場上增發A股,讓H股公司拓寬融資渠道。
此外,部分國企股業績理想,熊貓電子、渤海化工等重組成功,H股指數再次推波助瀾。2001年受B股市場放開加上業績理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企H股再起又一輪升勢。
從國企H股的歷史表現來看,市場表現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H股公司多為傳統產業
從基本面來看,H股公司多為傳統產業,其中半數從事石油化工,再加上運輸、電力和基建等行業,比例超過80%,產業構成與市場追捧科技、電訊和互聯網的投資理念相背,同時又缺乏重組、概念等炒作題材,市場缺乏想像空間。此外,公司業績總體表現欠佳,更加難以吸引投資者。
(2)國家監管嚴格
從政策面來看,國家對H股公司的監管較註冊於境外上市於香港的紅籌公司更為嚴格,無意中給前者展開後續融資設置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體制障礙,使其融資決策往往要經過冗長繁瑣的審批過程,且透明度較低,以致常常坐失良機。這使市場對H股的接受程度相應的大為降低,估值也不高。
(3)上市公司存在諸多問題
從微觀層面來看,大部分H股公司缺乏科學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企業運作缺乏透明度,管理層的經營管理素質也急需提高。1997年以來公司業績普遍表現為盈利增長放緩,直接暴露出產品與市場脫節、生產技術落後、產品競爭能力低下的痼疾。
(4)上市融資成本過於高昂
每家在H股上市的公司需付法定費用——包銷費用,按規定要占到總包銷額(預備融資額)·的2.5%,並須支付首次上市費用15萬-65萬港元。除此之外還要付上市年費。另外,香港法律還對H股公司規定了很多額外的條件。例如,申請上市的中國發行人須在上市後的至少3年中續聘其保薦人或聯交所所接受的財務顧問。每一條規則的背後,都預示著上市公司大筆的付出。
[編輯]